傳統的CTI應用系統,尤其是呼叫中心,通常都是將系統縱向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模塊。典型的一個呼叫中心建設通常會采用A廠家的CTI中間件、B廠家的IVR系統、C廠家的錄音系統、D廠家的外撥系統,等等。這種方案存在一些問題:
n 協同工作效率低:各廠家之間不可能開放底層結構,需要在上層做數據交換,增加系統的負荷,降低效率;
n 應用單一,多業務生成能力差,不能同時支持IVR、坐席、外撥、電信增值等多種應用
n 多套管理工具,維護成本高,使用不方便
n 多業務軟件的支撐能力差,不能充分保護用戶的系統投資
由于CTI領域缺乏強制性的技術標準,在系統建設時,需要各個模塊進行調整才能很好的配合。由于“木桶效應”,很多系統購買的各個模塊都是最昂貴的,最后發現無法很好的配合,只能使用那些最基本的功能。而且,運維人員也不得不面對多種風格各異的界面,去管理和維護不同廠家的產品。
實際上,很多專業公司提供的CTI應用模塊,在接口的實現上并不能面面俱到,也無法放在同一個體系架構下來設計。在一個缺乏標準的技術領域,技術方案就有很多的選擇。就像一個提供了USB 2.0接口的移動存儲設備,插到一臺只能提供USB 1.1的計算機上,看上去也是慢慢的。
此外,通過對不同模塊加工而成的系統,常常無法滿足系統的需求變化。如果某個CTI中間件沒有提供預測外撥的接口,那么要將系統升級成能夠支持預測外撥,顯然不能簡單的疊加一個預測外撥模塊就能實現。
CTI技術的標準缺乏特點,決定了系統的兼容性很弱,系統的升級往往變成了系統的推倒重建。
使用者也越來越關心呼叫中心的運行、應用,而希望整個呼叫系統越來越簡單。集成商也希望能夠有更簡單的接口,而把重點放在用戶的具體業務和系統的結合。就像早期的手動照相機,光圈、快門需要做很多的配合,但是絕大部分的場合,可能傻瓜相機就足以應付。大型計算機最終會普及成為PC機,它的操作越來越簡單,但功能越來越強大、靈活。這是IT技術發展的趨勢,CTI技術也是如此。
這一技術趨勢,促使了CTI中間件技術從非平臺模式到平臺模式的演進。

賽優公司憑著多年在CTI行業的服務經驗,率先從體系結構層面研究并開發出平臺模式的CTI中間件,解決了用戶的困擾。SunyourCall平臺對底層進行封裝,支持各種硬件接入(板卡、交換機);在業務開發層,為集成商提供統一的業務生成和應用開發包,并為用戶提供了統一的管理工具包。
|